央视最近播出的军事纪录片《砺剑》,比较少见地向观众呈现了中国军队系统化打击航母的作战流程,整个过程的完整程度和技术水平让外人都感到相当震惊。
这种战法围绕“发现-定位-打击-评估”这几个环节展开,打造出一套紧密相连、跨领域合作的“杀伤链”。
战法流程真相揭秘:从卫星监测到导弹打击的“杀伤链”全过程
整个操作一开始,就得靠天上的卫星来搞定。军事航天部队的侦察卫星不停地在太平洋上空扫来扫去,用高分辨率拍照和电子信号监测,先把敌方航母战斗群的地点给锁定了。
为了应付那种“卫星可能被干扰或者看不清”的危险战场环境,解放军早就准备了好几个备用措施。
卫星链路一旦中断,空军马上就派出无侦-7和无侦-10这两款高空长航时无人机,赶赴目标区域进行侦察。这两种无人机可不是随便凑在一起的,而是组成了一套非常巧妙的“搭档”组合:
无侦-10主要负责电子侦察,推测它装配了全频段的被动雷达检测系统,能够在几百公里外捕捉到航母战斗群发出的雷达和通信等电磁信号。它的优势在于搜索范围宽、反应迅速,20分钟左右就能覆盖超过2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不过定位的精度有限,只能给出“疑似目标”的大概区域。
紧接着,无侦-7出现啦,它配备了高分辨率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和光电红外(EOIR)传感器,飞到无侦-10提供的区域,进行高清成像和精准定位。它不仅能把目标类型看得一清二楚,所提供的坐标信息也够准,完全可以直接用在反舰导弹的火控系统上。
目标数据经过高速数据链传回后方指挥中心,指挥人员根据这些信息发出指令,控制反舰导弹发射单元,完成精准打击。
揭示其中的“保留”部分:实在水平比表面看到的厉害得多。
虽然流程看起来挺完整,但官方媒体的展现无疑经过了巧妙“滤减”,只是揭示了解放军真正实力的一小部分。
起初,侦察的距离明显被压缩了。片中无人机的侦察范围不过百公里左右,而实际上解放军在海上侦察和打击的能力,起码得覆盖上千公里才行。
再看,无人机平台的水平其实也不算啥顶尖。现在露面的无侦-7和无侦-10隐身性能,只能算是五代机的档次,根本没达到全向隐身的标准。
面对由E-2D“先进鹰眼”预警机和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组成的密不可分的防空圈,这种无人机在150到200公里之外就有可能被查获,根本搞不到100公里以内的最佳侦察距离,生存能力不太行。
将来,中国可能会选用六代机的气动设计,比如无垂尾、翼身融合的下一代大型隐身无人机,这样的装备具备全向隐身和更低的雷达截面,能够有效穿透美军的预警体系,这才是未来反航母侦察的主要力量。
关于打击武器的“隐藏实力”:东风-100其实不是最亮眼的那位
再说,纪录片里展示的东风-100超音速巡航导弹,实际上不过是个“烟雾弹”。
虽然这款导弹射程大约有4000公里,但速度只有4马赫,虽然主要是为了攻击固定目标设计的,可面对动作迅速的航母,突破防御的几率和准确度都打了折扣,很可能会被“宙斯盾”系统给拦下来。
解放军真正的“航母克星”可不是别的,就是东风-21D、东风-26这些反舰弹道导弹,以及海上和空中的鹰击系列高超音速导弹。
这些武器采用“钱学森弹道”或“乘波体”技术,具备超高的末端速度(10马赫以上)和强大的机动变轨能力,突破防御的能力远远超过普通的巡航导弹。
传闻称,未来会露面的新款乘波体高超音速导弹以及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将进一步稳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碾压式”优势位置。
展望未来,076型两栖攻击舰将成为战略核心的一大支撑点。
这次的展出也特别强调了正在进行舾装的076型两栖攻击舰的重要程度。
有人戏称它为“世界第一艘无人机航母”,因为它配备了和福建舰一样的电磁弹射和拦阻装置,能起降达到30吨的大型无人机。
未来,076会成为前沿侦察和打击的流动平台,携带新一代隐身无人机,深入到西太平洋地区,极大地拓宽侦察范围,缩短反应时间,让整个反航母“杀伤链”变得更灵活、更高效,也更具杀伤力。
从《砺剑》里看,我们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而真正的“深海利剑”还静悄悄地等待着出鞘。随着076服役,以及新一代隐身无人机和高超音速武器的加入,中国海军的“区域拒止反介入”能力会迎来大跨步的提升,彻底改写西太平洋的战略局势。
仁信配资-股票配资网站排行-配资门户官网-配资平台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