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玄宗的统治下,李林甫担任宰相长达19年,一直到去世,他依然深受唐玄宗的宠信。无论如何,抛开李林甫的品性和能力不谈,仅仅从他的职位和长时间的权力地位来看,这种成就确实非同小可,可以称得上“牛人”。
然而,李林甫的“牛”并不表现在政治上的真正成就,而是与权谋、投机和害人手段息息相关。简单来说,他的成功几乎完全依赖于那些通过手段和阴谋得来的机会,而非通过实际的治理能力。
提到李林甫的投机,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他从刑部侍郎晋升为礼部尚书的过程。这一步看似简单,实则是一种典型的投机行为。当时的李林甫,身为刑部侍郎,在朝中地位并不高,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开始四处寻找新的机会,争取更大的权力。
展开剩余82%他敏锐地注意到,唐玄宗非常宠爱武惠妃,便巧妙地抓住这一机会,主动向武惠妃示好,表示愿意支持她的儿子寿王登上太子之位。李林甫通过这样一条潜在的“捷径”来谋取自己的晋升机会。李林甫的密友源絜曾对他这种做法提出了质疑,他担心李林甫与太子之争的局势不明,极有可能因得罪太子而丧命。
然而,李林甫对此并不在乎,他冷静地回应道:“太子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但唐玄宗并不宠爱他,朝中的风向难以预测。与其将赌注压在一个不明朗的局势上,不如趁武惠妃现在处于高位时,扶植她,至少目前她对我有帮助。”尽管源絜多次劝说,李林甫依然坚持自己的判断,最终得到了武惠妃的青睐。
武惠妃也很欣赏李林甫的聪明才智,她觉得李林甫能如此敏锐地猜中她的心思,必定是个“人才”。于是,她开始在唐玄宗面前为李林甫说好话,推荐他上升。结果,李林甫很快晋升,最终从礼部尚书一跃成为宰相。这一系列的“操作”,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投机。
投机者为何总能占得先机?因为投机成功后,所获得的回报往往是其他人难以通过正常途径获得的。按部就班的官员,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步入宰相之位,但投机一旦成功,李林甫便轻松地超越了众多朝臣。
然而,一旦攀升至宰相的高位,李林甫的心思就不再集中在治理国家上。毕竟,他并非凭借治国理政的能力登上这一位置,而是通过阴谋和投机手段得来的,所以他唯一关心的,就是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力,确保不被任何人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李林甫不得不采取手段排除异己,打压任何可能威胁到他的对象。
李林甫的这种行事风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次,李林甫与源絜一起喝酒,源絜见他神情郁闷,便问道:“大人,怎么不高兴?身为一人之下,怎么还愁眉苦脸?”李林甫叹了一口气,便向源絜诉苦:“张九龄总是和我作对,这样下去不行。如果皇上听信了他的话,疏远我,那我岂不是要掉马了?”
源絜虽然明知李林甫心思深沉,但他也不乏“捉弄”李林甫的兴趣,他冷笑道:“李大人有权有势,何须怕他?你完全可以正面与他对抗,直接展示立场!”李林甫听后冷笑:“你知道张九龄是什么人吗?与他正面冲突,最后吃亏的只会是我。张九龄忠诚正直,皇上看重的正是这一点。如果我和他撕破脸皮,别人只会说我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不是让他扬名吗?你的主意实在太幼稚了。”
然而,李林甫并未因源絜的言论动摇,他早已心生对策。很快,机会便来了。唐玄宗打算封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却被张九龄公开反对,认为牛仙客没有足够的功劳,不配得到这样的荣誉。李林甫则趁机在一旁献计:“大人说得对,皇上的这些赏赐若没有合理依据,确实不应轻易颁发。此风不可长,否则朝廷的权威将受到威胁。”
李林甫将张九龄的言论巧妙地借势,将其对皇帝的“忠言”放大,并且趁机散布谣言说:“张九龄太过插手朝政,难道他也想挑战皇帝吗?”唐玄宗听到这些话后,对张九龄的行为更加不满,最终将他罢免。而李林甫凭借这一巧妙的布局,顺利地将大权牢牢掌握。
李林甫的这一手操作,可谓狠毒而高明,虽然看似简单,背后却充满了权谋和心机。
这也告诉我们,所谓的小人,往往并非直接与人作对,而是通过看似无害的言辞和行为,渐渐吞噬你周围的资源与信任,带着诱人的面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张九龄的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未曾察觉自己身边的“李林甫”,最终导致了他命运的逆转。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得出教训:我们必须警惕身边的“小人”,尤其是在职场与社会中,那些表面看似善意、忠诚的言辞,往往隐藏着潜在的陷阱。对于小人的防范,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觉,切勿轻信那些看似无害的善意,而要善于识别和提防潜藏在背后的阴谋。
发布于:天津市仁信配资-股票配资网站排行-配资门户官网-配资平台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