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的一天,李瑗正在幽州都督府安逸地观看歌舞表演,心情颇为轻松。然而,突然间,他的心腹匆匆从外面跑进来,气喘吁吁地报告道:“都督大人,不好了!李世民发动叛乱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李瑗大吃一惊,立即下令停演,随即让心腹去请来他的副手、右领军将军王君廓。
不久后,王君廓赶到,李瑗紧皱着眉头,焦急万分地向他讲述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事情,忧虑地说:“朝廷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变故,我们该如何应对?若一步走错,恐怕就会引发杀头的大祸!”
李瑗,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熟悉,他是李渊的堂侄,能够担任幽州都督,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李瑗既无过人的才智,也无显赫的战功,唯独依靠与李渊的亲戚关系,才得以走上这一职位。
展开剩余79%而王君廓,作为李瑗的副手,曾出身于强盗,给人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但其实并不应该因此低估他。李世民手下的瓦岗寨一众人马,不也多是有过强盗背景吗?投身大唐后,王君廓不仅立下了赫赫战功,且非常聪明机智,因此,李渊任命他为李瑗的副手,以辅助其稳固幽州局面。显然,李瑗清楚自己的能力有限,想要保住自己的位置,只得倚重王君廓,将他视为心腹,并且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但王君廓早已看不惯李瑗的无能,只是由于自身处境,暂时不得不隐忍,等待机会。他并未急于作出回应,而是沉思如何利用这次局势。
不久后,他缓缓开口道:“这种大事,都督大人不可急躁,首先我们应观察风向,稳妥应对。”李瑗点头表示同意,认为此时不必仓促行动,反正自己在幽州权力独大,暂时拖延也是可以理解的。
王君廓随即派出心腹去长安探听消息。当他得知李世民的政权已经稳固之后,迅速开始制定应对策略。
不久,朝廷派使者来到幽州,要求李瑗立即回长安议事。李瑗此时自然不敢怠慢,赶紧整理行装准备启程。可是,王君廓却突然拦住了他,神色凝重,泪眼婆娑地说道:“大人若就这么前往长安,岂不是自投罗网?李建成、李元吉那两个皇子的命都丢了,何况您呢?现在朝堂动荡,大人您领兵十万,控制边关,正是拨乱反正、重振朝纲的好时机。若是放下兵权去长安,这岂不是将自己置于死地?如果大人决定一声令下,我和众将士必定誓死效忠,为大人赴汤蹈火!”
李瑗听得心头一震,深受触动,立即明白自己若贸然进京,很可能会是自投死地,不仅命丧长安,恐怕连声誉也会一并葬送。他感慨万千,紧紧抱住王君廓,激动地说:“你说得对,若我去了长安,必定无回天之力,连天下人都会嘲笑我愚笨!”
于是,李瑗下令将朝廷使者拘捕,并投入监牢,同时召来燕州刺史王诜,准备依靠他辅佐自己,领兵应战李世民。
王诜抵达军营后,参军王利涉得知李瑗的举动,急忙前来劝谏:“大人,若没有接到朝廷的明确命令,单凭私自集结兵力,岂不是涉嫌叛乱?万一士兵不听指挥,局势随时可能失控,岂不可怕?”
然而,李瑗已经完全被王君廓的言辞所迷惑,执意不听不同意见,决心发动兵变。王利涉见劝不动他,心急如焚,便提议与突厥联络,并召集窦建德的残部,共同举事。
然而,这时王君廓慌了,他不愿让局势失控,因为若李瑗按照王利涉的提议行事,事情势必会愈加复杂,自己也再无回头路可走。于是,他急忙劝说道:“王利涉根本不懂大局,大人不能被他误导!机会稍纵即逝,我们必须抢占先机,出其不意,才能成就大事!”
李瑗再度被王君廓的言辞打动,满怀感激地说:“你说得对,要不是有你,我恐怕早已陷入困境。我相信你,今后的大小事务,我都交给你了,一切都由你做主。”
愚钝的李瑗竟然毫不犹豫地将兵符交给了王君廓。王君廓借机先将王诜杀掉,以免此人捣乱,随即释放朝廷使者,开始策划捕捉李瑗。最终,王君廓亲自执行了这一计划,将李瑗擒获,并亲手勒死。
通过这次“造反”的阴谋,王君廓如愿以偿,成为了幽州都督,而李瑗则被废除官职,沦为庶人。李瑗的失败让人不禁唏嘘,他最终彻底明白了自己被王君廓出卖的事实,《资治通鉴》记录了他临终时的愤怒:“小人卖我,行自及矣。”但为时已晚。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教训:依靠人脉与关系爬上高位,若缺乏真正的能力,最终必定被他人取而代之。王君廓虽可恨,但李瑗的无能更让人愤慨。历史的教训值得警醒,知识和能力才是立足之本。
确实,在封建时代,仕途往往伴随着权谋、流血与牺牲,这样的社会背景注定了许多人不得不在这场吃人不吐骨头的斗争中存活下来。那么,你怎么看这种现象呢?
发布于:天津市仁信配资-股票配资网站排行-配资门户官网-配资平台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